青山長在有新天
—鄂中生態磷石膏渣場提標整改紀實
本報記者高中? 特約通訊員王偉
清晨,一輪橘紅色的陽光從地平線上升起,給位于湖北省鐘祥市磷礦鎮劉沖村鄂中生態磷石膏渣場,披上了一層霞光。
當金燦燦的太陽驅散了清晨薄霧霜凝,從空中俯瞰,整個渣場錯落有致,層次分明。在山體的東西兩側,載洪溝從山頂蜿蜒而下,猶如兩條舞動的巨龍。周圍,一排排、一片片楠樹、女貞迎風挺立,茂盛生長,既是靚麗風景,又構成了生態保護的天然屏障。雖說早已入冬,但攔洪壩上,隨處可見居民晨練、散步的身影。
鄂中磷石膏渣場變了!今年以來,凡到過鄂中渣場的專家、行業監管部門、黨政領導、以及當地居民,無不這樣感嘆。
再認識,堅持高標準整改
鄂中磷石膏渣場建成于2013年,當年經環境主管部門驗收合格后投入使用。多年來,鄂中渣場一直是荊門市渣場規范達標的典型。
2018年11月,黨中央、國務院要求長江經濟帶以“共抓大保護,不搞大開發”為導向,以“生態優先,綠色發展”為引領,推動長江中下游地區協同發展,高質量發展。此時此刻的鄂中生態決策者也深刻認識到:環保工作不能僅僅停留在規范達標層面,必須與時俱進,滿足于人民對綠色生活的向往和美好棲居的渴望。
2018年12月8日,以公司董事長楊才超任總指揮、副總經理常云為副總指揮的渣場整改指揮部成立,并派出專班到湖北宜昌、襄陽、四川達州等地考察取經,在進一步明確“控源頭、強治理、重利用、嚴監管”思路的基礎上,提出了“人民滿意、部門認可、行業標桿”的渣場整治標準。隨后,一場渣場提標整改的攻堅戰,在鄂中生態全面打響:
過去按設計和環評要求建設的淋溶水收集池、回用池,再按最新要求、最高標準,進行二次覆腹防滲;擬堆渣區先用機械清理地表附著物,再對地表黃粘土進行平整碾壓,最后人工鋪設防滲膜防滲;已堆區全部采用掛網防塵和覆土復綠防塵;縮小堆場作業面,實行梯級分層,統一高度,統一坡度,統一覆土,統一復綠。
為減少道路揚塵,在渣場修建了車輪清洗池,購買了灑水車、清掃車、霧炮車,所有運渣車都裝有自動蓬布。投資500萬元修建公用道路4.1公里,確保了公用道路、渣場內道路無揚塵。
提標整改以來,鄂中生態先后投資1300萬元,覆土種草籽、植草皮、植樹11萬平方米;掛網防塵15萬平方米;完善移動噴淋2300米;二次防滲鋪設防滲膜2.5平方米,擬堆區鋪設防滲膜15萬平方米;新建截污溝,完善截洪溝2500米;加高攔擋壩2座,增加位移監測點9個,完善環保安全標示標牌40個。
強措施 ,堅持不懈抓監管
讓“天更藍、水更清、土更凈”,關鍵在管。鄂中生態決策者、管理者在加強渣場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的同時,充分認識到加強監管的長期性、重要性。
渣場觀景平臺一間10多平方米的辦公室,既是鄂中渣場的監測信息中心,也是渣場的管理指揮、調度中心,24小時有人值守,實時監控渣場的一舉一動。
今年初,公司又成立一個專班,全天侯對磷石膏出廠、運輸、進場、堆存、覆蓋等環節全方位監管,定期巡查、清理渣場內外截洪、截污溝渠,及時檢查、縫補、更換破損掛網,以保證磷石膏轉運零拋撒、堆存零揚散,滲濾液零外排。
公司還委托第三方機構,每月對渣場周邊地下水、每季度對渣場大氣環境、每半年對渣場土壤進行監測,制定監測臺賬,及時全面掌控環境現狀。在渣場堆渣區、淋溶水回用等重點部位及區域安裝視頻監控系統,與荊門市生態環境局聯網,對淋溶水轉運車輛安裝了GPS定位系統,實行全程監管,24小時在線監管,既確保了監管的真實性、權威性、可追朔性,又真正實現了整治、監管無盲區。
開新路,堅定不移抓利用
為實現磷石膏資源化、減量化、循環利用目標,鄂中生態總部磷石膏制板項目已經在8月31日開工建設。
鄂中生態董事長楊才超說,磷石膏渣場實現安全化、生態化、無害化堆存,僅僅是鄂中生態的一個階段性目標。鄂中生態還將在綜合利用、變廢為寶、發展循環經濟、促進綠色發展上,謀劃更新的思路,確立更高的目標,全力做好磷石膏安全環保堆存的減法,綜合利用的加法,充分發揮企業優勢,把發展磷石膏新型環保建材產品,當作主產業去經營好。
據了解,鄂中生態總部磷石膏制板項目投資2.5億元,分二期建設。一期投資1.9億元,新建年產60萬建筑石膏粉,6000萬平方米的石膏板項目。二期投資6000萬元,研發生產粉刷石膏、抺灰石膏等系列新型建材產品。項目全部投產后,年可消化磷石膏約60萬噸,實現銷售收入3億元,新增就業崗位150多個。
“綠樹村邊合,青山郭外斜”。
一項項措施的付諸實施,一個個數字的改變,正是鄂中生態提標整改的印證。在走向生態文明的新時代,鄂中生態以一種社會責任擔當,不僅留住了綠水青山,更留住了“金山銀山”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