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出施肥誤區 實現肥料利用最大化
“莊稼一枝花,全靠肥當家”、“有收無收在于水,收多收少在于肥”等諺語,充分說明肥料在農業生產中的重要性。當然,也就存在盲目施肥、單一施肥、過量施肥等一系列不合理現象,導致單位面積施用量大、糧食單產偏低。以下是常見的八大施肥誤區及科學建議。
?? 誤區一:用量越大,效果越好?
報酬遞減律不僅適用于經濟學,也適用于施肥。作物產量會隨施肥量增加而增加,但達到一定限度后,增產效果逐漸減弱,甚至可能因過量施肥導致減產。因此,施肥應根據作物需肥規律、目標產量及經濟效益,科學合理施用,而非一味追求高用量。
誤區二:只講數量,不看總養分及配比?
不同作物及不同生育期,對氮、磷、鉀的需求比例不同。科學施肥不僅要關注肥料總養分(N、P2O?、K2O的質量分數之和),還需根據作物需求合適配比,謹防不良廠家用無效養分冒充有效養分。
誤區三:肥料離種子、根系越近,效果越好?
植物吸收養分的主要部位是根毛區,施肥過近會導致土壤溶液濃度過高,引發“燒苗”。因此,施肥應與種子、根系保持8—15厘米的安全距離。
誤區四:有機肥對產量提升意義不大?
土壤有機質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標,雖然僅占土壤干重的0.5%~2.5%,但其作用不可忽視。有機肥不僅能直接提供養分,還能改善土壤結構,增強保水保肥能力,對作物產量、品質及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。
誤區五:中微量元素需求量少,作用不大?
植物生長必需的16種元素中,中微量元素雖含量較少,但其作用不可替代。根據最小養分律,作物產量受土壤中相對含量最小的有效元素限制。忽視中微量元素的補充,即使增加其他養分也難以提高產量。
誤區六:肥料價格越高,種植成本越高?
肥料成本的高低應以投入產出比衡量。在同等用量或投入下,能帶來更高產量和經濟效益的肥料,才是最具性價比的選擇。因此,肥料價格高低不能直接反映其成本效益。
誤區七:含量配比一樣、效果就一樣
相同配比的肥料效果受施肥量、方法、產品質量、生產工藝及增效技術等因素影響。水溶性好、養分均勻的肥料效果更佳。此外,不同養分形態(如硝態氮與銨態氮)在不同作物和場景中的表現也不同。
誤區八:產量、質量上不去就是肥不好?
作物產量和質量受多種因素影響,包括水分、溫度、氣候、土質、施肥方法、種子質量、農藥使用及田間管理等,施肥僅是其中之一,不能將產量問題簡單歸咎于肥料。
科學施肥是提高作物產量、品質及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。大家應摒棄以上誤區,根據作物需肥特性、土壤供肥能力、肥料的物理化學性質及其土壤的相互作用等,擬定施肥方案,提高施肥效率,謀求施肥的最大經濟效益。(研發部 袁樂斌)

